2022年10月31日,随着最后一台风电机组的叶轮与发电机精准对接,山东省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集团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下称“昌邑项目”)完成全部风机的吊装工作,金风科技助力三峡集团在山东省完成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吊装。
昌邑项目是山东省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试验示范项目,规划容量300兆瓦,离岸距离14-18公里,水深7-9米,位于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北部莱州湾海域。该项目选用50台金风科技6兆瓦智能风电机组,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9.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万吨。
每年6至10月是渤海区域的施工黄金窗口期,昌邑项目组工程人员反复推敲、严谨策划,多次组织打桩及吊装方案论证,在施工过程中动态调节施工资源。项目于6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7月14日开始进行首台风机吊装,仅历时3个半月便完成全部50台风机的基础施工与风机吊装工作,为年底全容量并网筑牢根基。
昌邑项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项目建设时期,项目团队在风机基础周围50米海域内布置养殖区,投放产卵礁、集鱼礁、海珍品礁,为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极佳的栖息和产卵场所,推进“水上水下立体开发利用”,打造“绿色能源+蓝色粮仓”新样板。同时,同步启用海上环境观测监测站,动态监测项目建设对水流、海洋生物繁殖等环境的影响,评估海洋牧场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的效果,助力打造可复制的“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是赋能现代能源体系、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金风科技深度聚焦海上风电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自2007年起迈开探索海上风电的步伐,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和解决方案。今年10月,金风科技-13.6MW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功下线,为我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利器。金风科技将与合作伙伴一道,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满足市场需求、不断追求卓越,进一步助力中国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近日,中国知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一次访谈中谈及中国科技人才需要的素质,强调不应仅局限于“PK”和“遥遥领先”。他认为,科技人才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创造力和社会责任,以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
钟南山教授在谈及科技人才素质时强调,单一的“PK”和“遥遥领先”不足以成为评判科技人才的唯一标准。他认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时代,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而非单打独斗。大规模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因此,科技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将变得格外重要。
创造力也是钟南山教授强调的关键素质之一。他指出,创新科技并推动社会发展,需要超越传统思维的创造力。科技人才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并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新的突破点,推动科技的进步。
除了团队合作和创造力,钟南山教授还强调了科技人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他看来,科技人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期许,更应该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责任。科技创新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钟南山教授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他的话语提醒我们,培养出色的科技人才需要全面的素质,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竞争和成就。科技人才应该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沟通和合作,培养出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他们也需要具备创造力,展现跨学科思维和积极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科技成果用于造福社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作出贡献。
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应该重视培养科技人才的全面素质,不只是追求在竞争中的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具有创新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强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在我的老家不远处有一条‘延乔路’”,“农业农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菊花口红助力脱贫攻坚......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人将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娓娓道来。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用外语进行编辑与创作,将这些中国故事重新讲述,搬上舞台。
英语演讲聚焦《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堪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范本。来自南农大13个学院的50余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调研与创作,他们或从《赵氏孤儿》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举例论证,或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吸收长征、两弹一星研发、脱贫攻坚等事迹的养分,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日语讲述传递新中国外交风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开拓进取,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南农大日语系的学生们和日语学习爱好者们开展调研,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的感受,用日语汇报宣讲,同专业老师和学生们开展交流研讨。从中日建交到G20峰会,从回顾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展望2022年冬奥会,从对比中外新冠肺炎疫情政策到感悟中国方案,紧扣外交风云,学生们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汲取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创意外文配音突出文化育人
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切实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来自南农大17个学院的100余名学生对国家宣传片、红色经典影视和国外优秀影视作品进行外语改编和配音。作品中既有《开国大典》《美丽中国》《国家宝藏》《丝绸之路》等国家外宣片段,又包含了《怦然心动》《爱乐之城》等国外优秀作品,学生们创新形式用外语颂中外优秀文化,展时代发展强音。
即兴讲演紧扣青春融入祖国
高校的文化育人要重视青年底色与青年趣味。为勉励青年学生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英语演讲比赛中,南农大外语院的即兴讲演题目源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引导学生结合时代与自身,阐释对于“青春时光重要性”的理解。参赛学生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凿壁偷光”,或从改革开放浪潮中汲取奋斗案例,表达出珍惜时光,掌握知识本领,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融祖国发展的决心。
在英语演讲比赛中斩获一等奖的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刘璐表示,“通过比赛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让国际朋友了解中国的故事,认识更全面的中国,自己倍感荣幸和自豪”。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农大外语院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正式启动“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比赛,引导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据悉,比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还将与在华留学生、国外汉语学习者继续联动,将中国故事传递到世界。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