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30日讯 据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消息(记者 廖国全 杨春源 马彦军)万米云端之上,危难来临之际,他从容镇静、驾机迫降,生死8分钟上演惊天一落,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他,就是空军某部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关于那次特情,很多人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当时不选择跳伞?在云端上空,梁万俊用实际行动给予了回答:“人在生死攸关之时,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在前不久的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梁万俊望着见证中巴友谊的“枭龙”战机,炫技珠海蓝天,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作为“枭龙”的试飞员,这款战机承载着他不少难忘记忆。
“我的职业就是飞行,直到飞不动为止。”如今,53岁的梁万俊,小飞机停飞了,又开始了大飞机和无人机的试飞。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把飞机保住”
瘦削、短发,从外表看,梁万俊普通得让人很难把他和英雄一词联系起来。
30多年前,高中毕业后,梁万俊报名参加空军招飞体检,身材单薄的他没有抱多大希望。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全校唯一通过体检的偏偏就是他。
“梁万俊性格沉稳、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妻子王文敏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
有一年,梁万俊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岳父母家过春节,晚上回家下楼梯,因走廊灯坏了,梁万俊抱着儿子意外踩空滚落,妻子惊吓之余发现,儿子毫发未伤,梁万俊背上却摔得青一块紫一块,胳膊和膝盖上也蹭破了皮。
事后,妻子埋怨梁万俊做事不小心,梁万俊却打趣地说:“这样的滑行在空中遇到了不知多少次,这回不过是抱着儿子在地面再练习一次罢了。在空中我先想到的是保护飞机,在地面肯定能保护好儿子。”
“人在生死攸关之时,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梁万俊的这句话,缘于一次特殊的经历。
2004年7月1日,大雨初歇后的成都,碧空如洗,是个试飞的好日子。梁万俊驾驶中巴联合研发的“枭龙”战机直冲九霄,执行“加力边界”科目试飞任务。他驾驶战机顺利爬升至万米高空,在距机场70公里处,当他按规定完成有关动作后,发现油量指示出现异常。
“油量输出过快,已关加力。”梁万俊瞬间判断飞机漏油,立即向指挥塔台报告,同时关加力,调转机头对向了机场。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后,听筒里传来了指挥塔台“立即返场”的命令。
2分钟后,油表指针停在0刻度。发动机空中停车,是一级空中特情。此时,飞机高度4700米,距机场20多公里。“空滑迫降?”懂飞行的人都清楚,失去动力控制的飞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塔台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按照惯例,遇到此类重大特情,飞行员选择跳伞无可指责。但是,科研新机倾注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关系到该型战机研制周期。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把飞机保住!”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很快做出决定——滑回去。这一决定也得到了两任部队长雷强、钱学林的支持,在他们的引导下,梁万俊精准修正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偏差,平稳地驾驶飞机穿过云层,向机场方向飞去。1分钟后,飞机出现在机场上空。此时,降落机会只有一次。
“准备降落!”随着一声口令,梁万俊操纵飞机对正跑道,飞机成大锐角、以每小时360多公里的速度风驰电掣般扑向跑道。
塔台、机场上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梁万俊驾驶的战机。
飞机以超出常规100公里的时速接地。刹车!放伞!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声,轮胎刹爆,飞机拖出两道长长的轮印,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稳稳地停住。此时机场上、塔台里沸腾了。参与研制此款飞机的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抱着梁万俊痛哭。
毕竟,在世界航空史上,无动力飞机迫降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机毁人亡。这惊天一落,不仅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还带回了宝贵的试飞数据,大大缩短了科研进程,堪称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优秀的试飞员,也应当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在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定型阶段,试飞员凭借自身极高的技术战术素养,既是武器装备的试验者,又是设计者,同时还是战术动作的开发者。这种深度参与,为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作出重要贡献。
初到试飞大队时,梁万俊已经积累了13年的战斗机飞行经验。然而,第一次试飞时,梁万俊还是遭遇了尴尬。
走下飞机,教员连问了3个问题:今天飞了什么动作?飞机发生了什么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前两个问题,梁万俊都能回答上来,最后一个问题,他却陷入了沉思。
还有一次,梁万俊在组织新机理论学习时,被一名试飞员提出的一个关于发动机构造原理方面的问题给卡住了。
按理说,那位试飞员提的问题,属于飞机设计专家解答的范畴,但还是引起梁万俊的反思:优秀的试飞员,也应当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如果不了解飞机设计制造原理,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各种飞行现象、准确地报告飞行情况呢?否则,遇到特情不仅不能及时准确判断飞机存在的问题,更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梁万俊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整理上百万字的航空资料、上千张飞机图片,自学了《军事教育学》《军事高科技知识教材》《空气动力学》等相关书籍,记下了3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飞行心得体会。
学得越深,梁万俊越发现自己存在不少短板。他后来才发现,那次成功处置特情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关键环节。上天之前,飞行高度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11000米,一个是10000米,正是当时采纳了时任飞行大队长雷强的意见,才选择了11000米的高度,也正是这个选择,才为处置特情时赢得了宝贵的1000米高度。
“如果把圆的面积比作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面积越大自然懂得越多,但也意味着边界外未知的东西也更多。”基于这种认识,梁万俊刻苦钻研,遇到一些新科目,梁万俊反复琢磨思考。
为弄清某新型战机的座舱原理,时值盛夏,梁万俊冒着酷暑来到机场,在座舱里一遍遍熟悉电门、开关、操作程序及相关数据,直到烂熟于心。
“试飞员是一个危险而又不可或缺的职业,搞好传帮带非常重要。”梁万俊说,作为主管试飞训练工作的教员,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梁万俊担任试飞部队领导后,把带教年轻试飞员当作自己的责任。有试飞员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梁万俊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
同事们感触颇深,他们认为梁万俊是一位讲科学、严谨细致的老试飞员。他讲得最多的是如何规避风险、确保安全。“什么样的动作该选择什么区域、什么高度,还要随时兼顾飞机所处的位置。”“虽然试飞是高风险职业,但风险是可以规避的,要安全顺利完成任务,首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飞行理念。”
梁万俊常说:“年轻试飞员是未来新装备发展的希望,老试飞员有责任把飞行理念、经验技巧传授给他们。”
“在试飞过程中,我考虑第一位的是实战要求”
有人说,要想把飞机这样一个系统复杂庞大的航空器,锻造成一把出鞘的“利剑”,必须要有“试剑”人。没有“试剑”人,再好的设计也无法拿到战场的“入场券”。
梁万俊就是敢于“试剑”的人。2002年,国产某新型机试飞前,梁万俊作为试飞小组成员,在参加完品模台、铁鸟台及机上试验后,感觉驾驶杆的横向控制难以操纵。过往经验告诉他,在空中,飞行员操纵是否灵巧顺手,直接影响到飞行的质量。梁万俊查阅各种资料,提出调整的可行性建议。工厂立即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攻关,对驾驶杆进行了调整。事后证明,这个小小的改进,对改善飞机的操纵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试飞员既是新机定型的鉴定者,又是新机性能的探索者,更是新机设计的参与者。
“试飞员被称为‘飞行的工程师’,参与科研是我们的责任。而对接实战,为战友们‘驭鹰’,是我们的使命。”在梁万俊看来,一些特殊的飞行动作和性能是试飞员飞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师在纸面或计算机上算出来的。
在某型机人机界面测试过程中,梁万俊和其他试飞员一起,严把实战标准,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
然而,试飞当天,飞机依旧出现不少问题:飞机快速滚转、快速建立过载、快速指向的反应总是慢了一点点,飞行动作做完后,飞机的响应还有一些滞后。那段时间,梁万俊不放过任何一点缺陷,一直在思考速度与拐弯半径的关系。
通常来说,战机的操纵性和平衡能力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好像两个敌人对射,出枪射击速度越快,越能占得先机,但平衡越难把握。他和科研人员一道,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最佳技术战术指标。
“在试飞过程中,我考虑第一位的是实战要求。”梁万俊说,作为试飞员,必须摸清战机性能底数,才能提升战机的实战能力。
飞行员是空天作战的主体力量,从飞行员中精挑细选的试飞员,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正是他们一次次的试飞实践,那些天才的灵感、奇妙的设想、宏伟的蓝图才得以实现,化作云端破敌的“利剑”。
前不久,一家电视台采访梁万俊。主持人问他怎么看待试飞员这个职业,梁万俊说:“试飞是一种特殊职业,试飞员是和平时期离死亡最近的人。但这也是一项促进空军装备和航空工业发展的职业,是属于勇敢者的事业,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坚守!”
刊于11月30日《解放军报》
第10版“国防军工”
矢量航发可全面提升机动性 中国哪款战机最适合安装
观察者网2018.11.1215:23
作为一场航展,珠海航展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飞行表演活动。与西方不少国家的航展里各种民机、特技机、历史老机的飞行表演不同,在中国这样一个航空文化尚不算发达的国度,珠海航展上引发国人关注的,从来就是军用飞机或者国产高性能飞机。这其中的理由自然不言而喻: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快速发展但并不完美的航空工业和空中力量既是国人的骄傲,也是舆论中中国能否在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领域,还是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守护者。
在本届航展山惊艳亮相的歼-10B矢量验证机一举突破了单发战斗机的性能极限,成为观众心中的新骄傲
在过去的几届航展中,虽然有不少外国飞机的表演,但这其中透露的,其实多数时候也是同样的心态:关注“勇士”飞行表演队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其使用的苏-27/苏-27UB系列战机在中国空军同样有装备;关注巴基斯坦“枭龙”战机的原因是因为该机是中国航空工业研制的;甚至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苏-35会成为明星,也和中俄两国当时正在进行的采购苏-35战机有不少关系。
本届航展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俄罗斯的几支飞行表演队还是原定要来的沙特飞行表演队最终都没有来华参展,使得本届航展的飞行表演最终成了中国飞机的“独角戏”(毕竟巴基斯坦的“枭龙”也是中国飞机),也让航展的观众们获得了最为“纯净”的体验。
“俄罗斯勇士”虽然是外国飞行表演队,但飞机并不全然是“外国”的
本次航展中,除了歼-10B矢量推力验证机外,无论是歼-20、运-20,还是两支飞行表演队的歼-10和教-8,全部都由中国空军派出,参与地面展示的歼-10B、歼轰-7A、轰-6K、运-9、运-20等军用飞机,也全部隶属空军现役部队。在这个层面上,本次航展的飞行表演部分很像是一场中国空军的开放日活动,它固然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成果,但也同样展现了中国空军面对观众的开放与自信。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空军装备的歼-20战机在航展上的连续反复亮相,成为了这种自信的最好佐证。在本届航展的专业日第一天,三架歼-20战机以同时进入,随后在飞行表演中逐架脱离现场的方式,向专业观众展示了歼-20战机的飞行性能。此后在航展公众日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三机编队也向参加航展的普通观众进行了同样的飞行表演,而且因为对航展现场空域的进一步熟悉,后两天的飞行表演不仅更加大胆,通场高度也比第一天更低。
在进行通场时,可以发现歼-20编队故意降低了编队速度,使得现场观众即使借助手机或者普通相机都能取得清晰度不错的歼-20照片或者视频,与2016年珠海航展中歼-20在航展上空的惊鸿一瞥相比,这样的飞行表演虽然算不上全面公开,但也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航展当天能见度良好,空气湿度大,歼-20的涡流形成了绚丽的“月光蝶”
当然,作为由非专业飞行表演人员驾驶的我军现役的作战飞机,歼-20的飞行表演固然远没有达到压榨战机所有飞行性能的地步,歼-20在航展上也没有像歼-10B矢量推力验证机那样做出普通战机完全无法完成的复杂动作,但歼-20战机在完成包括爬升顶点的殷麦曼等一些动作中表现出的敏捷性,已经让人足够信任该机在气动领域取得的成就。
歼-20编队让人们感到安心之处还不止这些。在数次进入机场上空开展飞行表演之前,歼-20三机编队曾被拍到以低空状态在海面上进行突防演练,而且这批歼-20是在航展前不久就抵达佛山的空军某场站,考虑到佛山场站并无支持歼-20战机使用的全套支援装备,这种事实上类似美军“快速猛禽”的部署方式也需要歼-20使用部队派出支援力量进行远距离部署。
歼-20三机编队低空掠海
虽然飞行表演与实战部署或者军事演习有不少区别,但此次歼-20战机在珠海当地连续数日出动进行飞行表演,也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歼-20战机相当高的妥善率和出勤率。从这一点来说,歼-20虽然几乎必然要在维护上相当复杂,但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还是相当让人放心的。
当然,歼-10B矢量推力验证机在此次航展中的表现也相当亮眼。作为一款才在公众面前以照片形式亮相仅几个月的飞机,这次不仅在珠海航展上进行了动态飞行表演,还采用其配备的矢量推力系统表演了多个超机动动作。
尽管这仅仅是一款矢量推力验证机,但与美国上世纪研制的诸如X-31、F/A-18 HARV之类以折流板简单粗暴改变喷流方向的早期验证机不同,歼-10B矢量推力验证机的喷口结构设计上相当精巧,虽然其结构相对复杂,但却能在改善机动性的同时,只承受较少的推力损失。这也意味着在进一步的完善设计和改善工艺,并且确认寿命等指标符合要求之后,类似的矢量推力喷口就可以在国产其他战机上加以应用,从而为提升这些战机机动性能提供可能。
装上矢量喷口的歼-20能达到怎样的性能?
之所以说是“提供可能”是因为矢量喷口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战机机动性能的必然提高,而是需要将矢量喷口、发动机、飞控等一系列分系统有机结合到一起,并最终通过先进的飞控实现机动性能的全面提升。
正如印度使用单独操作杆控制矢量喷口的苏-30MKI使用矢量推力需要极高的技巧,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一样,所谓将“矢量喷口”白菜化给歼-7、歼-8的说法也忽略了技术上的难度,相比之下,如同媒体所期望的那样,飞控先进且充分掌握的歼-20战机身上,反而是当前国产战机里最适合也最应该优先应用矢量喷口技术的产品。
事实也正如杨伟总师所言,装备国产矢量推力发动机系统的歼-20原型机已经出现,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一型战机正式列装部队的时间很可能还是会晚于只使用国产“太行”发动机的歼-20列装部队的时间,但对于中国军队来说,用这么一种交替升级的办法逐步缩小中美两国在顶尖战斗机动力领域的差距,的确是一种稳妥而科学的办法。
研究员
陈少武
陈少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光电科学技术系,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做博士后,199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硅基光子学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2项863项目、973项目子课题1项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课题骨干完成863项目、973项目和重点基金项目各1项。目前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先后研制出了开关时间为亚微秒的高速热光开关阵列和开关时间纳秒的电光开关,以及3dB带宽为18.5GHz的电光调制器,同时还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无源微纳光子结构;深入研究了硅基微环腔中非线性光学效应引起的双稳态和自脉动现象,理论预言了在恒温条件下可以获得10GHz以上的自脉动输出,文章发表在年第7期上,发表后被评为同领域论文的“”(排名第一位);研究了硅基微环腔在热效应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同时作用下的双稳态和自脉动行为,实验验证了自脉动频率仅为几十MHz;基于硅基微环谐振腔提出了多种全光逻辑器件和双稳态开关结构,并获得发明专利。
在中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5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微纳光子结构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其应用,包括硅基集成微腔光频梳、双稳态和自脉动现象及其应用、非线性波长变换和超连续谱产生、全光逻辑及随机存储器,及全光信号处理技术。同时还研究面向全光网和芯片光互连的新型硅基微纳光波导器件及光子功能集成技术,包括高速光开关、高频调制器、微环谐振腔/滤波器、偏振控制器等。现招收以上研究方向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完成/在研主要项目:1.863项目“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模块”(1998-2000,课题骨干);2.863项目“硅基高速光波导开关及其集成技术”(2002-2005,课题负责人);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纤光栅外腔调谐高速激光器研究”(2001-2003,课题负责人);4.973课题“OXC关键集成器件及增益非线性与噪声动力学”(2001-2005,课题骨干);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WDM全光网关键器件及材料基础”(2002-2004,课题骨干)。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亚波长波导的新型硅基MOS电光调制特性研究”(2006-2008,课题负责人)7.863项目“芯片光互连用硅基纳米线光波导器件和新型高速光开关集成技术研究”(2006-2008,课题负责人);8.973项目子课题“硅基微纳光波导传输与单片光电集成技术”(2007-2011,课题负责人);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硅基微纳光子器件及集成”(2009-2012,子课题负责人);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Q值SOI微纳波导微环谐振器及非线性全光逻辑研究”(2009-2011,课题负责人);11.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半导体集成光电子器件及其基础研究”(2011-2015,课题骨干)近年发表的部分论文:1.*,,,.“-,”Opt.(7),7454-7468,20122.,,,,,*,“elf-high-ermo-,”,(2013)3.,,*,,-,“Ultra-n--,”.52,No.4,.,,,en*,“”,,Vol.25,No.9,879-881,20135.,,,,*,“–pler”,.51,No.34,8257-8261,20126.,,,,,*,“----,”.Sin.2013()7.-Bin,-Wu*,-Hao,-Tong,-Mei,,“,”.Sin.2013()8.,Chen*,“--,”(7),,20119.,*,,“-./sNRZ-to---tor”,s,Vol.27,No.10,,.-Hui,-Wu*,-Tong,“-,”.Sin.Vol.61,No.3,p.,.,*,,,””,Opt.Eng.51,(2012)12.*,,,,“”,:,11:,.,*,,,“”,.Vol.284,No.19,4782-4788,.XuXue-Jun*,-Wu,XuHai-Hua,,YuYu-De,YuJin-Zhong,-Ming,“--”,,Vol.19,No.9,pp.3900-3905,.,,,,,“”,,Vol.20,No.5,333-335(2008)16.,,,F.Sun,,,“-hunt-on”,,VOL.24,NO.2,pp.1000-1007,.,,,,ang,“.75Ge0.25/Si/Si0.5Ge0.”,.4(2008)18.,,,,,,“---r”,,28(7),1012-1016(2007)19.,,,,,,,,“-i-”,,WP26,,.,,,,,“”,256,pp.68-72,.,,,,“Sub-on-on--′”,No.6,2007:603-60422.,,,,,7,6838:.,,,,,“uides:,”,,WP22,pp.127-139,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