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金华智能机器人厂家排名TOP10什么是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是指至少拥有一些人类智力的功能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模拟人类思考和行为来自主地做出决策和行动。
为什么需要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可以在许多领域帮助人类,例如加工生产、医疗救援、服务和娱乐。它可为工人减轻重复性、危险性工作,也可在减少人类错误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2021年金华智能机器人厂家排名TOP10方太机器人:方太机器人是一家专门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科技企业,创始团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伟院士及其团队成员组成。伊凡机器人:伊凡机器人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商,它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服务。远日智能机器人:远日智能机器人是一家专注于提供智能化服务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汇川技术:汇川技术是一家涉足机器人、自动化控制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国科智能:国科智能是一家股票上市公司,其产品涵盖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领域。紫光云巅:紫光云巅是一家致力于智能物流及制造的高科技企业,其核心产品为机器人应用系统。沃森生物医疗:沃森生物医疗是一家主营智能外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的公司,其产品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启明星辰:启明星辰是一家致力于打造美好生活和智慧城市的高科技企业,其主导产品包括智慧停车、智能安防等。云从科技:云从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及智能硬件的企业,其产品主要包括智能音箱、智能厨房等。深源科技:深源科技是一家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硬件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其产品包括智能家居和城市管理。结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TOP10智能机器人厂家在研发、制造以及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技术优势,它们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期待未来智能机器人的更好发展。
2020年半导体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一、新科技起点,不可缺芯
半导体位于电子行业中游。通过集成电路、分立器件、被动器件在PCB 上组合形成模组,构成了手机、电脑、工业、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电子产品的核心。这些产品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没有半导体时候的结构与数据流动形式。所以我们说半导体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没有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信息社会就失去了根基,集成电路因此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粮食”。
再回顾过去的大科技趋势,我们已经经历了2000 年开始的数字时代以及从2010 年开始的互联时代,并开始逐步进入数据时代。
对于数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表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
在这个时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从实验室走出来,走向大众。那科技的的基础是什么?科技的基础是硬件设备,而当代硬件设备的基础便是半导体。
近年在以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医疗电子和安防电子等为主的新兴应用领域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恢复增长。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遵循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放缓或回落后又会重新经历一次更强劲的复苏。根据WSTS 统计,从2013 年到2018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从3056 亿美元迅速提升至468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93%。2019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受存储器价格滑坡同比下降12.8%到4089.88 亿美元。
随着技术的进步,对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芯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比如5G 基站建设、5G 周边应用落地、IoT、汽车电子、AI 等等。
由于半导体的应用市场在各类终端智能化、互联化的过程中不断拓展,使得半导体产业与经济总量增速的相关度日益紧密,增长的稳健性加强、期性波动趋弱。知名半导体市调机构IC 发布报告称,预计2018 年-2023 年全球的GDP 增长和半导体市场增长的相关性系数将从2010-2018 年的0.87 上升到0.88,而2000 年-2009 年该相关性系数仅为0.63。
我们从几个细分领域来简述全球半导体市场未来将会保持繁荣。这都可说明未来科技需要更大程度上的硬件集成度、更高程度的半导体元器件电子化需求。
(一)汽车日益电子化
汽车是未来半导体行业最强劲的增长来源之一。传统汽车的芯片基本用于发动机控制、电池管理、娱乐控制、安全气囊控制、转向辅助等
局部功能,而且多数功能都是互不交互的。未来汽车主流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互联化,要满足这个发展趋势就需要大大提高汽车的电子化程度,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与半导体紧密相连,这意味对汽车半导体的需求将大幅提高。
根据GAD 全球汽车数据库进行统计,2018 年全球汽车销售达9560 万辆,而iHS 公布汽车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410 亿美元,平均单车价值量约为430 美元。
根据 公布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半导体单车价值量超过700 美元,接近传统燃油汽车的2 倍。而未来高等级L4 以上的半导体单车价值量将会超过1000 美元。
汽车半导体受益于未来汽车销量的缓步回暖、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比例提高、汽车电子化程度提高。国内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有40%以上的销售额是由汽车领域贡献的。
(二)5G 带动相关设备需求
5G 并非4G 后时代的简单升级,而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重大变革,走向数据时代的通道。5G 性能比目前4G 网络将大幅提升。凭借无处不在的高速高带宽连接、超大的数据设备规模容纳度、低延时通讯的可靠性,5G 毫无疑问将引领新一轮颠覆性创新浪潮。目前封测厂有大量5G 基站和相关的半导体产品在手订单。
华为表示“与2G 萌生数据、3G 催生数据、4G 发展数据不同,5G 是跨时代的技术。5G 除了更极致的体验和更大的容量,它还将开启物联网时代,并渗透进至各个行业。它将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一道迎来信息通讯时代的黄金10 年。”为更好了解新网络能力所能带来的商业机会,我们简单选取了 3 个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希望借此帮助行业了解无线进展,积极拥抱数字化、无线化的大趋势。而这一切需要坚实的硬件基础,先是宏基站和微基站的建设,然后是终端设备,对半导体通讯FPGA,射频PA、LNA、SW,5G 基带芯片、高速DSP 等等都有巨大的需求。目前一致认为,5G 手机对射频前端的需求将从18 美元提高到25 美元以上。
下面是我们选取5G 时代两个潜在爆发性应用场景。
A)VR/AR
VR/AR 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存储和计算功能,这些数据和计算密集型任务如果转移到云端,就能利用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存储和高速计算能力。ABI 估计,到2025 年AR 和VR 市场总额将达到2920 亿美元(AR 为1,510 亿美元,VR 为1,410 亿美元)。移动运营商在VR/AR 中的可参与空间十分可观,到2025 年将超过930 亿美元,约占VR/AR 总市场规模的30%。
5G 能极大提高VR/AR 的带宽,能够在线观看4K 甚至8K 的全景视频,同时低延时特性能直接解决现阶段VR/AR 产品成像延迟导致的晕眩感。而且现阶段的技术使得硬件高度集成化、轻型化,可以满足设备高算力和轻便的双重需求。
B)无线医疗
人口老龄化加速在欧洲和亚洲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从2000 到2030 年的30 年中,全球超过55 岁的人口占比将从12%增长到
20%。穆迪分析指出,一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法国等将会成为“超级老龄化”国家,这些国家超过65 岁的人口占比将会超过20%,更先进的医疗水平成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保障。反观我国,人口结构也逐渐老龄化,但疆土广阔医疗资源分布及其不均匀,未来无线医疗对我国将会愈发重要。
在过去5 年,移动互联网在医疗设备中的使用正在增加。医疗行业开始采用可穿戴或便携设备集成远程诊断、远程手术和远程医疗监控等解决方案。
其它应用场景包括医疗机器人和医疗认知计算,这些应用对连接提出了不间断保障的要求(如生物遥测,基于VR 的医疗培训,救护车无人机,生物信息的实时数据传输等)。移动运营商可以积极与医疗行业伙伴合作,创建一个有利的生态系统,提供IoMT( of )连接和相关服务,如数据分析和云服务等,从而支持各种功能和服务的部署。远程诊断是一类特别的应用,尤其依赖5G 网络的低延迟和高QoS 保障特性。
智慧医疗市场的投资预计将在2025 年将超过2,300 亿美元。5G 将为智慧医疗提供所需的连接。ABI 发现,医疗领域42%的受访者已经制定了部署5G 的计划,并确信5G 将作为先进医疗解决方案的使能因素。
(三)HPC 与AI 对算力与周边输入设备的需求
目前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数据、算力和算法,这三要素缺一不可。人工智能(AI)技术近年来的发展不仅仰仗于大数据,更是计算机芯片算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我们以下图的谷歌AI 训练板为例,除了 4 个散热罩下的TPU 核心算力芯片,还有各种配套芯片,比如数据缓冲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数据接口芯片等。再到外部数据输入,比如自动驾驶视频方案需要多CMOS 支持、或者多雷达芯片、或者远程医疗需要的医疗用芯片等等。
此外由于目前通用计算芯片架构的限制,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开发AI 专用的芯片,一些企业声称他们将在接下来一两年大幅提高芯片的算力。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仅仅通过重新配置硬件,以更少的经济成本得到强大的算力。
目前AI 已经在安防、智慧城市等方向应用落地,而AI 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军事领域、自动驾驶、机器人等等。据 统计,AI 芯片在2017 年的市场规模约为46 亿美元,而到2020 年,预计将会达到14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
而HPC(高速运算)是发展AI、虚拟/增强(VR/AR)现实、大规模数据中心、边缘计算布置等先进科技应用关键核心技术。HPC 类芯片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需要不同额外周边芯片配合才能达到更高的效能,比如高速接口传输芯片、网络加速/智能网卡芯片、高速存储器等等。
二、半导体迎接科技趋势,国内三重因素推动
(一)科技创新下全球半导体有望走出疫情阴霾
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赶上了科技创新政策,再叠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国最终会诞生世界级的工业自动化企业。那么,这些企业的产生有什么规律,它们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不久之后,我们会用一篇文章来专门分析。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工业机器人的典型代表翼菲自动化是如何成长的,以及过去 4 年多,我们从它身上学到的。翼菲自动化主营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制造,拥有国家专利技术近百项,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并联机器人企业之一,也是少数几个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供应商名录的中国机器人本体品牌公司。
透过翼菲自动化的成长,我们将探讨:
进入正文前,先分享我们从投资翼菲自动化中学到的三个最有价值的结论:
/ 01 /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创业最大的机会在哪里?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发布的报告《全球机器人 2019》预计,从 2020 年到 2022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增长率可以保持在 12%左右。前五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全球装机量的 74%,分别为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市场装机量的 36%。
但是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是否已经到了用机器人全面升级的阶段?
我们在一文中已经探讨过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与现在,结合到工业机器人这个领域,对照来看,就非常有意思。四十多年来,中国形成了最大、最长且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且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很多环节与部分,中国都变成了全球第一名。
在「做大」的同时,我们的产业结构也在「做增值」:除了承接越来越难的精密加工,中国制造还在高附加值加工的基础上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软件等其他服务。
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就是规模大,这是工业自动化的土壤,也是机会——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地方验证技术、标准化下来,就有机会推广到全世界。
过去这几年,中国科技企业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去提升技术附加值,把产业链上的钉子即关键技术嵌进产业链。围绕「核心技术国产化」这个宏大战略的创新创业之所以有希望,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我们离成熟的产业链更近,因此可以快速反应,并先于对手实现技术的迭代与演进。
原本并联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是晚于美国、欧洲等市场的,但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市场拥有中国这么大的制造业规模。每一个单线上的人口规模都大且密集,这意味着每当中国科技企业在一个行业捕捉到新需求、将解决方案形成标准化产品以后,就有机会通过行业的规模化复制摊薄研发成本,从而达到提高毛利、获得性价比优势的目标。
▲翼菲自动化研发的BAT-1600A 重载型迅翼机器人。
从翼菲创立到现在这 8 年的经历,也可以再次回答这个问题。
当机器人本体的知识产权已经变成开放性的,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能不能为企业客户提供超过人力劳动的性价比。
一个能够成功拿下客户的公司应该具备两个特质:第一,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第二,能够从教育市场开始来做服务和定制化,找出那些没有运用过机器人的场景,说服客户这个场景应该用、也可以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
这两个特质,是在中国做工业机器人创业公司最大的难处,也是机会所在。
创业之初,2012 年,翼菲逐渐确立了并联机器人这个创业方向,当时中国市场上能看到的并联机器人并不多,率先把并联机器人引进生产线的是伊利、蒙牛,它们运用并联机器人来做牛奶装箱。
工业机器人可以分为串联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相较于串联机器人领域,并联机器人是个新兴领域,竞争没那么激烈。串联机器人标准化程度高,市场早已是「四大家族」(日本的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瑞士的ABB和德国的库卡(KUKA))的天下。而并联机器人的定制化程度比串联机器人更高,在当时还没有太多产品化、商业化的场景。这给初创公司留下了生长的缝隙,也将创业者进入市场的技术与服务门槛大大提高了。
2016 年,峰瑞遇见翼菲时,它的商业模式正转向以并联机器人本体为主的非标、定制化解决方案。这契合了我们关于工业机器人市场趋势的判断,我们认为这是在中国有希望的方向。同年和次年,随着翼菲突破东阿阿胶、联合利华、蓝思科技等大客户的应用场景,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判断。
不过,彼时我们已经看到,即便是在一个长期正确的方向里,做并联机器人也是个辛苦的生意。场景需要教育,需求需要找准,账期通常很长,翼菲一直在多个行业摸索,也曾因为一个小家电生产厂商的合作项目失败而差点死掉。
好在翼菲自动化创始人张赛展现出极强的意愿和决心,他对工业自动化满腔热情。他的过往经历也基本能验证他是有能力做这个事的人。张赛是济南人,80 后。从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张赛在香港上市公司震雄集团担任高级工程师和生产主管。他具有在上市公司从事设计研发和生产管理的工作经验,这些以及他在工作中积累的人脉资源都为翼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 02/
捕捉到新需求,并形成解决方案
翼菲的产品第一次走出实验室,是在 2013 年 7 月,一台机器被送到山东齐都制药试用。
尽管最终那台机器并没有卖给齐都制药,但是在一年的调试中,翼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翼菲的第三代产品从中诞生,在随后的工业机器人展会上,这代产品成功卖给了另一家制药公司。
这个时候,翼菲不仅仅是卖出了一台机器人,制药公司真正买下的是一个基于并联机器人的解决方案——翼菲基于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定制了一个专门做输液摆盘的整体工位。
这个营收几十万的项目从进场到最终验收,花了公司骨干力量半年多的时间。
在那个项目完成之后,2014 年,翼菲做出了一个爆款:湿纸巾粘盖机。
▲翼菲自动化携全自动湿巾粘盖系统设备参加2019 年第二十六届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博览会。
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湿巾包装上的塑料盖子都是靠人工涂胶固定在包装袋上的。这个不起眼的盖子,需要五个工人完成涂胶的流程。翼菲将这个流程做成了一个特别标准化的产品,用并联机器人将连传送带、落盖机、贴标机、喷胶机做成了一个整体,就是湿巾粘盖机。
湿巾生产这个行业的典型特点就是「小散」,中小型企业为主,生产出来的产品相似度高,湿巾粘盖机相当于发明了一个新需求,很快就能复制到整个行业。
由于这些湿纸巾生产企业的地域集中度也高,主要在江浙、福建一带,很快,大量湿巾生产厂商都将翼菲湿巾粘盖机作为生产线的标配。一个行业因此改变。
虽然每台机器售价只有几十万,但是积少成多,如今湿巾粘盖机每年都能为翼菲贡献上千万的销售额。
输液摆盘和湿巾粘盖,都是两个工业机器人应用从无到有的场景。在翼菲之前,没有人告诉这些场景的制造商,这是一个可以用机器替代人工、并且机器比人工性价比更高的事情。
从湿巾粘盖机开始,翼菲找到了一个开辟市场的方向:去那些重复性劳动集中的产业找机会。因为自动化有一定门槛,所以之前没有被自动化过,而并联机器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恰恰能解决门槛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翼菲走过一些弯路,但是那些做对的事情,一次又一次验证了这个结论:中国的生产制造业,从流程到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和演进,创业者要抓住机会,需要能够捕捉到新的需求并且形成解决方案。
/ 03/
进阶:在标杆行业,找到标杆客户
要求最高、标准最高的消费智能手机行业,是全世界精密制造客户最集中的地方。突破东阿阿胶、联合利华这样的大型企业对翼菲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但是赢得蓝思科技这样的玻璃面板生产商客户,对翼菲来说,才算是突破了标杆行业的标杆客户。
那个时候,整个公司动用了所有资源去联系蓝思科技,包括投资人、政府关系、供应商、私人朋友等等全用上,最终通过让蓝思科技充分了解翼菲的实力,翼菲获得了一个试用合同的机会。
试用机会并不是最终的正式合同,首先要做技术校合,客户的要求已经给出,翼菲给出技术方案,蓝思的技术部门审核通过了,样机才能送进工厂,样机通过调试、测验以后,正式合同才算真正到手。
蓝思科技是翼菲公司历史上对产品质量、产品性能、产品精度都要求最高的客户。
玻璃从一个玻璃基板最终变成手机上的玻璃面板,要经过至少 30 道工序,某工艺上料是其中一道工序,也是蓝思科技给翼菲下的第一个试用订单。客户提出的要求是设备在 2x2 M²的占地面积之内,达到每小时 2500 片玻璃的上料速度,同时还不能在玻璃上产生划痕、脏污。
在第一台样机送进工厂的过程中,翼菲差一点丢了订单。
玻璃是翼菲之前从没进入过的行业。蓝思科技此前用的都是欧美、台湾的机器,但是翼菲送去的样机只是一台性能达到要求的设备,包装没有做专门处理,也不带除尘设备,对于玻璃面板这种对洁净程度有极高要求的制造领域来说,翼菲的第一台样机可以说是不合格。
这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在前面得出的结论:创业者进入市场的技术与服务门槛极高,想要突破行业壁垒的创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满足性能要求的硬件设备,更需要的是针对特定行业,提供软硬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
张赛也总结说,行业定制的这部分必须要去学,创业者要去了解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有规则。包括玻璃的无痕传送,玻璃的无痕抓取、FFU、无尘处理甚至包装方式等全都是有要求的。
翼菲连夜组织工程师开会,两天出新设计、三天内完成订货生产、赶在客户给出的最后时限之前,将两台新设备送到蓝思科技在长沙的工厂。
蓝思科技最终给翼菲下的第一笔订单是 16 台设备,金额数百万。但是第一笔订单完成半年后,蓝思科技又下了一个订单给翼菲,这一次金额大了,数千万。
从翼菲进入蓝思的艰难过程来看,在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创业,需要创始人:
既有全面的技术背景,因此可以提供全新的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
也需要有很好的销售和服务精神,因为突破核心客户的时候,需要和总工、厂长、产线上的人,等所有角色配合好服务好,心态能上能下能屈能伸;
还要有一定的市场敏感度来创造和发现适合中国制造业的新需求和解决方案。
翼菲为蓝思定制的设备,除了并联机器人以外,还包括玻璃传送带、玻璃抓取装置、除尘设备 FFU、机架等构成一个所谓叫机台的功能化设备,定制化程度较高,连设备的外包装也是专门定制的。
那笔订单是翼菲突破标杆客户的关键一步,也是蓝思给翼菲的一个压力测试。同时在争取这个订单的有很多竞争对手,除了性能之外,还有价格、交付时间等维度的考量,最终翼菲拿下了大头,剩下的几个竞争对手分了一小部分订单。
一个延伸的小结论是,在很多行业里,初创公司有机会,一个原因是,在形成一定的共生关系之前,客户大多不想被一个供应商绑架。
如今,经过数年的合作,翼菲与蓝思科技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蓝思的厂里有几千台翼菲的设备,而蓝思的销售额也占了翼菲年销售额的一大部分。
可以说,是在突破了标杆行业的标杆应用之后,翼菲才在工业机器人这个行业真正站稳了脚跟。标杆行业和标杆应用缺一不可:在拿下蓝思之前,翼菲曾经一度因为一个小家电生产厂商的数百万金额项目失败而差点资金链断裂,也一直在多个行业尝试非标定制化解决方案。
/ 04/
时间的馈赠:足够的积累,也是一种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创业的壁垒在哪里?
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核心技术积累,机器人技术和核心装备这方面的积累;
第二:在这个行业的工艺方面、know-how 方面要有足够的积累,做得越多,积累得越多,这个事情干起来越简单。
成为蓝思的核心供应商之后,翼菲再拿下同行业的其他客户就更容易了,因为人们都知道这家公司是给蓝思供货的,而蓝思服务的对象是苹果,双重背书带来的是同行业客户的信任与认可。
翼菲在销售策略上,走的是大客户与可复制路线。还是拿蓝思科技举例,对于这个大客户,最初翼菲提供的产品是以并联机器人和相关的自动化系统为主,现在随着服务的深入推进,翼菲还能为客户提供与之相关的 SCARA、小六轴、模组等自动化组件。
在满足了大客户全方位需求的同时,这些产出也同样可以复制到整个行业,就如同当年湿巾粘盖机从一家湿巾工厂推广到江浙、福建的湿巾生产商集群,从蓝思到京东方、天马、富士康等玻璃面板的厂家,都能用翼菲的玻璃面板设备满足自动化生产需求。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要落地,一是要找到标杆行业,二是要捕捉到新的需求并且形成解决方案,这两点推导出的结论,就是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要获得巨大的发展,很难只靠销售某款技术标准件,而必须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或集成方案而不只是一个简单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联合利华是另一个翼菲的里程碑式客户。
联合利华在大中华区有七个工厂、三大块业务,其中之一是消费者日常比较熟悉的日化用品,比如洗发水、沐浴露这些产品。这些产品的瓶子由专门的工厂生产,在进入灌装程序之前需要人工一个一个把瓶子理好、立在流水线上,才能进入灌装机进行灌装。
翼菲为联合利华设计了一套自动化方案,利用并联机器人加上 3D 视觉识别等技术,能将无序的空瓶自动整理好,进入灌装程序。
这套设备在联合利华里是一个凭空发现的需求,经过检验以后已经应用到了联合利华在大中华区的好几个工厂,如果不是疫情停工的原因,现在这套设备已经在联合利华的海外工厂推广、应用了。
这也是一个结合行业因地制宜,来演进工业自动化方案的案例。只是采购标准件进行简单集成,是基本行不通的。此外,只靠集成与硬件,创业者也很难在性价比和现金流上形成有优势的商业模式。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结合算法,做成更进一步的、软硬结合的新型自动化方案,从而提升毛利,与此同时,利用标杆客户打造产品的定型及标准化部分,实现后续的规模化同行业扩张。
▲翼菲自动化研发的自动装盒系统。
小结一下,拿下最难的行业、最高要求的客户,公司才算是抓住了工业机器人落地应用的机会。蓝思科技算一个,联合利华也算一个,这在之前都是只使用国外产品的公司。如果接下来,翼菲在性价比和服务上还更有优势,机会将更大。
/ 05/
中国制造业的弹性与机遇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打乱了几乎所有行业的节奏,翼菲自动化同样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那时口罩严重紧缺,加上口罩企业的许多环节都靠工人手工操作,产能严重不足,翼菲自动化也转产了口罩机。
从某种程度上,做自动化的企业转而做口罩机是一种「降维」。当时和翼菲自动化一样生产口罩机的,很多都是拓斯达、赢合科技、大族激光这类做机器人、自动化的企业。
中国制造业的弹性显而易见:自动化技术可以拓展应用,在需求迅速爆发的背景之下,使一个行业快速实现从人工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的转型,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眼下和将来,翼菲的重中之重都是不断拓宽场景。在张赛看来,疫情也是利好工业自动化的,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自动化是必然的趋势。他总结出了自动化意愿强的企业的三个特点:
一,它们所在的行业市场规模大;
二,企业本身的订单量大且比较稳定;
三,企业用人比较多,产线不用经常换型。
即便有意愿,工业自动化的一个前提是可做、可实现。举一个自动化意愿虽强但目前难以实现的行业——鞋服。主要原因是,鞋服的柔性太强了,现在的自动化技术难以搞定布料的抓取、定位、缝纫。一旦技术有突破,还是很有市场的。本身行业市场规模大,劳动力密集,且重复劳动多。要知道,一个厂里,通常有几千人在做缝纫。
只要可做、可实现,在成本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机器能够比人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节约成本,工业自动化会成为大部分企业主的选择。
此外,企业在尝到了自动化的甜头之后,很难再回到使用人工劳动的状态。一个最简单的原因,为自动化设备设计的车间不一定给工人活动留足空间,那接下来技术更新换代,工厂大概率选择更新自动化设备,而不是拆除设备,让工人进场。
回过头来,口罩机是一个短期事件,但是翼菲也在其中发现了能与其展开并联机器人业务合作的潜在客户。
随着翼菲上游企业的复工复产,翼菲的主营业务回升,他们很快回到了业务主线,离开了那个「乱象频出但现金流极具诱惑力」的市场。
今年,在疫情期间和之后,翼菲依靠自己的创新和努力,实现了收入利润同比继续较大规模增长。翼菲的新产业园也正在建设,他们计划不断扩大规模,两到三年内争取上市。期待在资本市场上看到它。
本篇总结
1,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赶上了科技创新政策,再叠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原有制造业的人工规模大,我们认为,中国最终会产生世界级的工业自动化企业——这是一块工业自动化的绝佳土壤。
2,中国的生产制造业,从流程到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和演进,创业者要抓住机会,需要能够捕捉到新的需求并且形成解决方案。
3,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典型代表翼菲自动化的创业经历,说明创业者必须结合算法,实现更进一步的、软硬结合的新型自动化方案,从而在提升毛利,同时利用标杆客户打造需求和产品的定型及标准化部分,实现之后的规模化同行业扩张。
4,在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创业,需要创始人:既有全面的技术背景,因此可以提供全新的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也需要有很好的销售和服务精神,因为突破核心客户的时候,需要和总工、厂长、产线上的人,等所有角色配合好服务好,心态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还要有一定的市场敏感度来创造和发现适合中国制造业的新需求和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我们持续看好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创新,欢迎创始人们、产业专家与我们交流探讨,欢迎联系:
峰瑞资本合伙人杨永成
峰瑞资本副总裁姚远
您也可以添加峰小瑞微信号 (id:)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