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声音与资讯]约3000伴随着高科技构建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863”这个高科技的代名词如今已经深入人心。然而,20多年前,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之时,高科技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国要不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新技术革命点燃梦想“八六三”计划推动创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积极谋划发展的战略重点。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星球大战”。“从表面上看,只是个重点针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战略防御计划,但就此计划囊括了大批新兴尖端科学技术这一点看,美国试图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促进国防科技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面振兴,以确保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独占鳌头,最终达到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的目的。”“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今年已97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记忆犹新。王大珩院士等从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中体会到,在高科技问题上,“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当初中国有了核武器,对全球的战略格局就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发展机会,中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而且事不宜迟。和王大珩有着共同想法的,还有当年与他一起投身“两弹一星”工程的科学家陈芳允。他们商量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个关于发展我国高技术项目的建议书。建议书写好后,分别送到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王淦昌和杨嘉墀的手上。随后,4位科学家在建议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1986日,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同志面前,他看了建议后,3日作出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国务院很快会同有关部委、院所,组织了200多名专家进行了调查论证。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决定到2000年前国家拨款100亿元支持“863”计划。举世瞩目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由于促成这个计划的建议提出和****批示都是在1986月,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863划”。“863”计划开启了中国挑战尖端、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新时代。浩瀚太空飘扬五星红旗太空漫步见证高新技术“我已出舱,感觉良好。”2008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挥舞国旗,迈向太空,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起源于“863”计划。按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863”计划初期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重点。“1987年,中国载人航天领域成立了7个人的专家委员会,我是其中的一员,一起研究载人航天发展规划,也就是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志最近在清华大学回忆说,当时的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但由于载人航天投入大,风险高,对于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专家们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场争论一下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9月21日,党中央听取了论证汇报,整个工程才定了下来,就是现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叫做‘921工程’。”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中断了30年的载人航天重新列入了国家计划,而且瞄准了世界载人航天的前沿——载人空间站系统。超级计算中国新速度曙光系列展示科技实力2008月24日,北京再次聚焦世界的目光:我国首台突破百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研制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研制超百万亿次商能计算机的国家。
在1986年的专家论证会上,智能计算机顺利通过,并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主题之一。中程院院士汪成为受命出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第一任专家组组长。当时,日本研制第五代计算机风靡全球,我国是仿效日本,还是根据国情独闯一条路,需要科学决策。由于“863”计划确定之初是瞄准和跟踪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许多人跟着国外先进技术路线跑。但汪成为提出:“中国搞智能计算机的目标,是设计出比现有的计算机更合理、更聪明、更好用的计算机。”接着,他带领专家组对中国的智能计算机进行重新定位,从而确定了中国智能计算机发展的第一个战略目标,这就是研究面向智能运用的高性能计算机。20年来,“863”计划瞄准高技术发展前沿,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技术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少魂”的历史;人类功能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等研究继续处于国际前列;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建造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0.1微米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刻蚀机样机和8英寸、0.1微米工艺的大角度离子注入机样机,均已成功进入了大生产线的试运行„„这些战略必争的核心技术成果,改变了高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带动了我国高科技研发水平和能力的整体跃升,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棋高一着抢占移动通信先机宽带无线通信显神威“我很平安,不用担心。
”这句平常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电话用语,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成为灾区亲人分分秒秒的期待。当汶川变成了与外界隔绝的“信息孤岛”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组织了一支应急通信救援队迅速前往。517日中午,第一套应急通讯系统架设完毕,将灾区现场救援情况的音视频信息回传到北川县指挥部„„这支架设“信息生命线”的救援队伍为何如此“神通”?原来他们手中的秘密武器叫“宽无线通信应急平台”,这项技术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经过6年磨砺研制成功的来移动通信的重大创新成果。“过去普遍使用的2.5?G无线通信网络,只能支持通话,如果要看实时视频,带宽就显于狭窄。而我们这一系统应用了最新自主研发的4?G核心技术,不仅能把无线带宽拓兆甚至上百兆,而且在移动状态下随时开展工作。”应急通信救援队队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所卜智勇研究员自豪地说。“这要得益于我国在2001年启动的‘863’重点项目——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计划)。”国家“863”计划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组组长、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说,“以‘863’项目大多是跟在国外的后面进行研究,而这一项目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我们是与国外同时起步开展研究的。”“十五”以来,“863”计划继续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从跟踪创新跨越的战略转变,主动开拓新领域,抢占未来技术的制高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就是“863”计划先人一着的抢先布局,实现了从“跟跑”到“领
2020年5月11日学习强国App陕西学习平台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和范围,提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融合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和创新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在技术、人才、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抓住“新基建”这一风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期待。
五月七日,西安交叉核心院芯片中心马恺声教授(后排右二)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技术研讨。
4月23日,西安出台《加快5G系统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2020年,全市新建5G基站9000个,累计建成1.3万个,实现核心城区和全运会场馆、重点产业聚集区、交通干线、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5G信号连片优质覆盖。
4月9日,“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大会举行。会上签约11个项目,累计金额37.3亿元,还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等6家单位授牌为西安首批“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2月初,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的“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总体运控中心落户西安科学园,今年下半年将开工建设。
5G、人工智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都属于最近广受关注的“新基建”范畴,陕西已经开始布局实施相关项目。下一步,陕西该如何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对陕西省部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专家进行了走访。
5G、人工智能领域 陕西开始发力
在全球无线通信市场,中兴通讯西安研发中心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中兴通讯在全球设立的最大的无线产品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承担了5G基站、智能手机、芯片设计等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通信行业和全球设备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像远程安全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需求爆发式增长,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前景可期。” 中兴通讯西安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中兴通讯西安研发中心将加大研发投入,引领5G创新,助力陕西发展“三个经济”。在“枢纽经济”方面,与省内三大运营商合作,加快推进5G商用,建设“宽带陕西”“云端陕西”;同时结合5G应用落地,促进机场、轨道、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门户经济”方面,推进“5G+旅游”“5G+港口”等建设,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在“流动经济”方面,推进“5G+物流”,促进数字经济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除了5G,陕西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开始发力。西安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叉核心院)是西安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由图灵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担任院长,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近30位教授参与,已于去年5月在西安高新区正式投运。
“3月9日,科技部正式公布,明确支持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们是6家西安市授牌的‘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之一。”西安交叉核心院副总经理乔轶男说。
乔轶男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西安交叉核心院的入孵企业用高科技产品为抗疫贡献了力量。“像新石器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西安)有限公司的无人防疫车在武汉、西安等地承担了环境消杀、防护宣传等工作,效果不错。” 乔轶男说。
除了孵化企业,西安交叉核心院还成立了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研究中心、前沿构架与智能芯片研究中心、智慧城市大脑研究中心、可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4大研究中心。
“得人工智能者得未来,我们将立足陕西,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学研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国AI发展贡献力量。” 乔轶男说。
创新基础设施陕西省具有优势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承担着国家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的产生和授时发播任务,建设和运行着我国最早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长短波授时系统。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把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列入了‘新基建’范畴,包括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说。
除了长短波授时系统,国家授时中心还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及“十三五”国家发改委科教基础设施“空间时频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载人航天专项“空间站时频实验系统”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均属于“新基建”的范畴。
以“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为例,该系统将通过长波授时与光纤授时相结合的方式,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服务系统,为我国量子信息、地球科学、射电天文、高能天体物理、空间天气等多学科重大研究提供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和技术,并支撑国家经济社会运行。
“通俗来讲,时间是最基本的信息元素,安全高精度的时间技术和应用是其他‘新基建’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比如,从4G到5G通信,时间同步精度需求从3微秒提升到100纳秒左右,提高了约30倍。”张首刚说,“包括通信在内,电力、交通、金融等行业的高精度时间同步需求日益强烈,随着我们前述‘新基建’项目的建设,将会进一步推动陕西通信技术、芯片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智慧城市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张首刚告诉记者,国家授时中心将充分发挥“新基建”的科技创新效益和带动作用,利用好独有的时间频率和卫星导航技术资源,主导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时频导航产业化高地,为陕西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
抓住“新基建” 未来可期
“当前,以5G应用、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既是数字基础设施,又是战略新兴产业,既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又能撬动庞大的消费市场。” 西安邮电大学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教授说。
张鸿认为,“新基建”主要是指数字基建,是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陕西在科教资源方面拥有一定优势,又有战略新兴产业基础。希望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基建’有望成为陕西战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张鸿说。
对于发挥陕西科教优势,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辛景民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结合才能产生价值,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学院暨人机所拥有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机器视觉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被授牌为‘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辛景民说。目前,实验室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新型计算架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空间视觉芯片与系统、机器视觉信息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与潍柴动力、紫光展锐、华为、大疆、百度等公司开展了技术合作。
“在郑南宁院士的带领下,我们设立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2018年以来,已经招收了100余名本科生,我们希望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陕西乃至全国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人才。” 辛景民说。
2018年9月5日,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高科技战略2025”,旨在加大促进科研和创新,加强德国核心竞争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确保国更富,民更强。到2025年,实现科研支出占比国民生产总值3.5%的目标。
一、德国高科技战略背景
2006年,德国政府首次提出高科技战略计划,重点革新科研政策,涵盖健康、通信及交通、前沿科技三大领域,并首次提出产业集群战略。2007年,高科技战略进一步扩展到环境保护领域。2010年,该战略计划的重点从单纯技术领域转移到需求领域,在气候与能源、健康与营养、移动交通、安全、通信方面,从需求角度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性挑战。2014年,高科技论坛组织取代科研联合小组,成为高科技战略计划的主导方。此时的高科技战略主旨修订为:应对全球挑战,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内容扩展到数字经济及社会等6大领域,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工业4.0”。德国政府结合欧盟“里斯本战略规划”和“欧洲2020”发展计划,在2000年至2013年间为高科技战略发展投入了140亿欧元。
二、“高科技战略2025”主要内容:
1、抗击癌症
联合科、产、学、研,致力于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癌症发病率。加强癌症研究,扩大癌症预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加大临床研究,开发新的预防及治疗手段。
2、智能诊治
发展数字化卫生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智能诊治。到2025年,德国所有大学附属医院全部实现患者电子档案管理。同时重视患者数据保护。
3、显著减少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普通塑料正在对地球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案。到2025年,实现以生物基础材料为原料的塑料可循环生产。通过可回收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广泛使用收集分类系统、提高塑料垃圾回收率等措施,有效减少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同时,积极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共同抵御塑料垃圾。
4、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相对于1990年减少80%-95%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同时加强德国企业世界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保证就业率。
5、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有机结合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总资源生产率相对于2010年提高30%。以数字化经营模式为基础,实现传统线型经济发展到资源可循环利用型经济的转换。
6、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科研成果,提高并刷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利用创新的工具和指标,更准确地评估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强政府和社会干预,避免更多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尤其在阻断昆虫类消失方面做出努力。
7、电池制造
为保证自主知识产权及完善电池产业链,支持在德国建造具有一定产量的电池制造基地。政府将继续推进电池研发,并对企业提供适当支持。
8、安全、互联和清洁的移动网络
移动产业处于变革时期,出现了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等新型移动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新型服务及基础设施需求。研究及发展移动产业时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个性化、多样化、数字化以及气候和环境保护。在清洁空气项目框架下鼓励投资充电桩设施。
9、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水平
经济结构和人口变化造成地区和社会发展不均。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风险进一步加剧不均衡发展。因此,联邦政府致力于消除不平衡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目标应包括提振经济结构薄弱地区的就业及生活吸引力。采取新的支持措施主动进行以创新为基础、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保障公平社会的结构型改革。到2025年,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完善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最强驱动力。
10、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
技术创新须服务于社会进步。利用技术和经济革新造福于人民的健康生活及男女平等。将推出就业保护4.0项目,采取支持措施保障数字化就业的安全和健康。
11、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
德国和欧洲应在人工智能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储备人工智能专业力量,加大各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型商业模式及人工智能产品激发新一轮创业动力。大力发展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做到以人为本,保护公民的数据主权。
12、拓宽渠道共享前沿知识
拓宽渠道共享最新科技理念和前沿知识。联合科学、经济和社会界,研究通过公开渠道共享最新科技、数据和创新成果的方式方法。显著提高科研成果公开率,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新型合作,使企业便捷地获取最新科研成果。通过互联互通快速将科研和创意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