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高新区迎来了4个半导体产业项目,光学加工及半导体设备研发制造中心项目、第三代半导体化合物晶片衬底项目等先后落户,进一步扩充了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储备资源。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细分领域,青岛半导体产业一直在扩大规模,芯片设计、材料加工、装备制造、应用开发等20多家半导体产业上下游企业已在青岛高新区集聚,产业链初具规模。
记者了解到,光学加工及半导体设备研发制造中心项目将主要发力光学加工设备领域、半导体设备领域、软件业务等板块,建成后将在青岛高新区运营光学加工设备业务、半导体设备业务和软件业务,并计划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相关公司设备都集中在高新区进行整合优化,重新梳理生产加工业务。
第三代半导体化合物晶片衬底项目以打造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衬底产业集群为总体目标,进行研发、生产、管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配套。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33万片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衬底晶圆的产业线,弥补国内先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的短板,促进企业向高技术半导体材料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自主核心竞争力,可为下游生产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核心基础材料,对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半导体及先进集成电路市场,以及推动整体产业链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对话嘉宾(从左到右):
三一集团副总裁、三一重机中挖公司总经理 胡奇
烟台艾迪液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尚武
引言:
中国挖掘机产业,已经崛起于全球。
一方面,主机制造商的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核心配套企业也在不断突破。
中国挖掘机产业未来如何发展?主机制造商、核心配套企业,如何共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ccm《中国工程机械》杂志与“工程机械ccm新媒体”,特别邀请行业主机、配套领域主流企业代表,对此展开观点碰撞。
三一集团副总裁,
三一重机中挖公司
总经理 胡奇
全球挖掘机产业,中国产品、技术在世界已经领先。
这点,从中国挖掘机产品全球第一的销量、不断扩大的海外份额上,就能够被印证。
销量证明了全球用户,对中国挖掘机产品品质、性能的认可。
应对未来竞争,挖掘机制造商所有的“核心竞争力”、“差异化竞争力”,都必须瞄准“用户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为用户降低了多少油耗,节省了多少成本,减少了多少停机时间,增加了多少投入产出等。
实现“用户价值提升”,根本在于制造商技术的升级。而通过和零部件企业合作,三一已经把这些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和中国本土液压系统供应商的深度合作,让我们在液压系统环节,积累了很多降低油耗、降低成本的技术,这也直接推动了中国挖掘机产品的崛起,推动了中国挖掘机产业的价值升级。
从全球视角看,目前,中国挖掘机产业,我们本土的供应链体系,尤其是液压系统,在技术、研发和产品上,成长速度远快于国外;除了一些超大型设备配套外,中国本土的液压系统,基本已经能够满足行业需求,而且技术上也实现了领先。
这背后,我们要感谢中国本土巨大市场,为中国挖掘机制造商、零部件企业提供的练兵场;感谢中国多年来高速的市场发展,坚定了主机和零部件企业,持续投入,长久发展的信心。
烟台艾迪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徐尚武
液压核心零部件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关键零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着工程机械的使用效果和寿命。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液压核心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更新迭代。
01
电动化
随着电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电控液驱技术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电机泵、电控阀等可实现液压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精确调节,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电动化时代,EHA等“分布式驱动”方式取代“集中式驱动”成为可能。
02
智能化
智能化技术,将传统的液压系统转变为智能化液压系统,利用越来越廉价普及的传感技术、总线网络、先进控制、大数据、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使主机装备具有动态监测、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等能力,提升装备的作业率,并使其能与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系统更紧密和深度融合,更高效率地发挥装备制造能力水平,加速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创新步伐。
03
数字化
数字液压如同数字电子技术,让输入与输出间具有了确定的关系,是液压作动器运动特性与控制信息稳定对应的机电液和自动化控制融合的创新技术。不仅大大简化了液压元件、系统,提升了精度、可靠性,拓展了环境适应性等,更让精确大功率液压传动系统的应用技术门槛和综合成本降低,有利于工业自动化的普及和发展,可促进主机装备的创新升级。
总之,液压核心零部件新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格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应用,液压核心零部件将会更加环保、高效、可靠和智能化,将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据合肥日报报道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近日,《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合肥将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冲击多个更高目标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合肥最闪亮的城市名片。迈入“十四五”,合肥科技创新将追求多个更高目标。《规划》提出,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其中,全市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12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2%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达3.8%左右,稳居全国前列。
同时,合肥科技创新将冲击“1158”目标任务,即到2025年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0户,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00家,科技成果转化5000项,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投入占比达到80%以上。
《规划》明确,合肥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原始创新策源地已经形成、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经建成,全球科创新枢纽和科创名城基本建成,综合创新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时期,合肥将继续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滨湖科学城,积极创建国家级科学城。
打造创新企业集群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的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合肥将通过多种举措,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集群。
其中,为了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合肥将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链条,促进形成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
同时,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年均入库3000户以上。到2025年,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0户。建立高成长种子企业、潜在瞪羚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5个梯队的高成长企业培育库,每年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的企业入库,对入库企业按年度实施动态管理,给予企业研发经费补助、融资服务、基金联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四五”期间,合肥将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机制,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办公室”。
根据《规划》,合肥将建立健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继续实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常态化开展网上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力争到2025年全市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每年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1000项左右;每年打造100个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方式,激发高校院所应用型成果研发转化积极性、实施“揭榜挂帅”加快成果转化、支持成果就地转化场景应用、探索成果沿途转化机制。其中,建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每年支持和实施不低于100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支持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但尚未投入市场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试用。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中,合肥计划每年新增一批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力争实现中试基地(平台)重点产业全覆盖。同时,每年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不低于30家,培育国家级后备梯队不低于20家,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100家,实现县(市)区、开发区全覆盖。谋划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集聚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打通大学与孵化平台、科技企业的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
(记者 葛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