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顺义大棚配房项目进退两难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10
顺义大棚配房项目进退两难

绿民农业园项目,仅租房可赚4000多万;并被当作设施农业项目获政府支持

京郊农业地产调查之个案

和姚莉一样,李飞最近也心感不安。

李飞在顺义区南庄头村有一个绿民农业园项目,该园也在潮白河边,园内也是大棚配院房,如今也成为了政府所不允许的“非法”项目。

“原本我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大棚。”李飞的绿民公司是一家真正从事农业种植的公司,但当李飞去各地考察后发现,许多农业大棚项目,其背后实际是个房产项目,而且那些低廉的房屋受到城市居民追捧。

考虑到公司能迅速收回投资,于是李飞的农业园里也多出了一栋栋宽敞的农家院房。

大棚配房签租赁合同

由于绿民农业园属于农业大棚项目,购房者和公司只有租房合同约定,租期25年,公司员工称,这比小产权房保险

2007年12月24日,绿民农业园内仍在紧张施工。部分工人在火热焊接钢构大棚,另外的则忙着修房。

每个大棚边上均有一座房子,面积从54平米到120平米不等。房屋的地基已经打好,框架也已修完。房屋内部厨房、卫生间的格局一目了然。

绿民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房屋内部结构布局还能根据客户的要求改变。即便是房子的面积也可以根据买主需要扩建,最多可增加20平方米,相应大棚则减少20平方米。每扩建一平米加1000元。

54㎡的房子+350㎡的大棚租价为19.8万元,房屋面积多一倍的则租36万。这名工作人员说,因为价格便宜,租赁情况很好,北区的小户型也仅剩20余套。“南区是大户型,都租完了。”

李飞说,买房者大部分在城里有房的人,一般是周末过来居住,或者是夏天再此度假。观光园是其第二居所,也有部分人是拿来投资的。随着地价的升值,及时没有房子,光一个大棚过几年转卖也会赚钱。

绿民农业园位于京平高速的出口处。干涸的潮白河就在离它几十米远的地方。2008年奥运会,河里将灌满水,并会修建出一个水上公园。

“加上燕郊开发,园区地价肯定上涨。”这名工作人员说,这也是潮白河两边的农村土地上出现诸多别墅等农业房产项目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棚种植基地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_农业科技大棚新技术

这名工作人员称,绿民农业园的房子和小产权房无关。园区为农业项目,比小产权房保险得多。

在绿民公司提供的合同书上写着,园区是“为响应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发展生产、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庄园,让京城市民享受理想的乡村田园生活。”

“但是房子没有房产证。”公司工作人员称,房子和大棚的所有权归购买者,只有一份和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

如果公司倒闭,购房者权益如何保护?

工作人员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公司向顺义区南庄头村签订了25年的租地合同,并且项目得到政府认可。而且如果购买者另外交3万元,则可以获得30年的土地租期;另交8万,租期可长达50年。这些手续都由公司统一办理。

至于大棚,绿民公司的工作人员称,购买者可以自己种,不想种可以让公司托管。公司负责管理和投入。蔬菜销售利润,公司得3成,购房者得7成。

“只做大棚回收期太长”

绿民公司的大棚收入每年不超过50万元。卖房收入可达4000万以上

李飞是绿民公司的法人代表,他的公司有一个纯正的农业“身份”。公司主要经营蔬菜、水果配送,供应北京各大超市、宾馆饭店及大型单位。北京市农委曾为其颁发了安全食品认证和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蔬菜认证。

2006年,北京农委要求蔬菜配送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否则将无法继续获得认证。

李飞四处奔走,考察农业大棚项目,发现很多项目并没有纯粹修筑大棚,而是修了许多房屋。通过卖房迅速收回投资。

“只搞大棚也赚钱,但回收期太长。”李飞说,一个大棚的投资在13万左右,每个大棚每年可以获得2万左右的净利润,如果增加投入还可以获得更高利润。

按照绿民公司公布的数据计算,绿民公司从大棚获得收入每年最多不超过50万元。而卖房子获得的收入则可达4000万以上。另外,南区的物管费是每户每年3000元,北区为2000元,每年园区物管费的收入也达30余万。

公司考察后认为这种农业与房产结合的模式不错,决定也采用“大棚”+“管护房”+“庭院”的方式运作。

于是,李飞给大棚项目起了一个漂亮名字:绿民农业生态观光园,并开始找地。2006年9月,李飞知道张泽余在顺义区南庄头村有地,便找到了他。

农业科技大棚新技术_北京大棚种植基地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

张泽余,天津人,65岁,2001年从部队退休后想找地方养老。他看上南庄头村东一块300亩的地。那块地面向潮白河,背靠绿树林。

老张看中的这块地原是一片河滩,经过改造变为耕地,村民用来种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土地开始荒置,逐渐成为负担。

张泽余以每亩160元的年租金,和村委会签订合同,租期30年。“这在当年是最高的租地价格,其他人的租地价格每亩仅为30元———70元,甚至还有免费租用。”

张泽余在田地里种上桃杏梨,5年陆续投入近250万。“桃三杏四梨五年”,就在老张果园收获之年,李飞找上了门。

老张爽快地把果树砍了,将228亩土地原价转租李飞。李飞和村里重新签订了老张余下25年的租地。

张泽余说,除去化肥、农药和人工,种果树没什么利润。而且果园的投入很多来自朋友借款,如今朋友着急用钱,“砍掉也没啥心疼。”

政策、资金双管补贴农业园

李飞说,顺义区政府领导曾多次口头承诺,大棚项目可以有3%-5%的面积用于建设房屋,并且公司获得补贴90多万

在获得土地后,绿民农业园立即投入建造。李飞说,作为农业项目,农业园受到顺义区政府的支持。按规定,大棚农业园不能兴建房屋。但李飞说,他在参加顺义区政府领导组织的会议上,领导曾多次口头承诺,大棚项目可以有3%-5%的面积用于建设房屋,而且对建筑物的标准、材质、模式等没有明确要求。

于是农业园的大棚边开始建起了可供销售的房屋。

“我们的建设占地是严格按标准来的。”李飞强调,绿民农业园项目是符合政府精神的。他说,他的项目能够顺利立项也是得益于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就是通过温室大棚等高科技的基础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高效生产的农业形式。

2006年4月24日,北京市涉农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提出大力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并明确了扶持条件和扶持内容。

意见规定,区县全年新增设施总面积在5000亩以上,且区县有鼓励新建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将被做为市级重点扶持区县予以扶持。并且要求扶持的新建设施项目,单位区域规模面积在50亩以上。

《意见》下发以后,北京各地纷纷下发相应的文件,冲刺5000亩的标准底线。2006年,顺义区计划建设设施9000亩,包括日光温室2500亩、大棚6500亩。

北京大棚种植基地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_农业科技大棚新技术

为鼓励大棚建设,顺义区政府农委、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对设施农业的补贴标准。

“补贴到了90多万。”李飞说,政府的补贴主要是针对大棚面积,那些房屋、院落的面积不涵盖在内。

村里一些新变化

公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吴庄村铺设柏油马路,还重建村委会。村里已有30多人被安排进入公司,其中工人工资在900-1200元

记者就绿民公司建房、卖房一事向顺义区宣传部和农委发出电子邮件,要求采访。1月3日,顺义区宣传部、农委回复了邮件,其中并未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作正面答复。

邮件中只是称,绿民公司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南庄头村建设的绿民农业生态观光园,一期投资1800万元,总占地228亩,计划完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50座,现已完成133座。2007年12月3日,绿农观光园项目经顺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立项。

“我也知道项目和目前国家的现行政策有些冲突”这是李飞心感不安的原因。

自从绿民农业园在南庄头村出现后,村里发生了一些变化。

2006年6月16日,绿民公司出资邀请北京第六医院15位专家前来义诊,同时为村里的18位低保户送去常用药品,总计价值2万余元。公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吴庄村铺设柏油马路,还重建了村委会。村里已有30多人被安排进入公司,其中工人工资在900-1200元,管理人员工资为1800-3000元。

等园区建设完毕后,公司还将在村内招收100余名村民入园工作,解决村里的就业难题。对于公司前景,李飞曾经满怀信心,但如今一切都变得捉摸不定。

□本报记者 李增勇 北京顺义报道

近年“农业地产”违规项目检索

●重庆“博士科技农业园”租用良田千亩,兴建大棚和别墅。该项目由九龙坡区政府2002年招商落户至白鹤村,之后成为市、区两级重点农业项目。

●大连蓝天高科技农业山庄,修建大棚+别墅,2005年,被工商局开出10万元罚单,公司不服告上法庭,称别墅为“管护房”。法院当庭驳回,维持原先处罚。

●大连双岛樱桃园设施农业项目擅自占用农田,以大棚管护房的名义建设142栋别墅并公开出售,2006年6月20日,被强制拆除。

●辽宁阜新市拉拉屯村现代生态观光樱桃庄园,由阜新市细河区人民政府与大连天马房屋经纪有限公司合建。该项目占地258亩,其中温室大棚130栋,农舍兼管护房130座,还建有物业服务楼、购物中心、老年活动室、卫生所等设施。

北京农业大棚政策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_农业科技大棚种植项目

1月25日,河北滦平县大屯镇兴洲村附近的蔬菜大棚。梁志青摄

农业科技大棚种植项目_北京农业大棚政策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

1月25日,村民在大屯镇的一处大棚内采摘西红柿。记者 邵玉姿摄

河北省滦平县,街头巷尾洋溢着新春的喜悦,田间地头的一座座蔬菜大棚内暖意融融、绿意盎然。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蔬菜,丰富节日市场供应。

采摘、打包、运输……平均每天约60吨新鲜蔬菜从这里出发,运往京津地区市场。2022年滦平县设施蔬菜产量约3.5万吨,其中约有2.2万吨直供京津。

大棚产业旺,群众生活美。“菜篮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数以千计的大棚不仅保障了城市蔬菜供应,更为滦平农民带来了美好新生活。

农业科技大棚种植项目_北京农业大棚政策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

蔬菜种植带动群众增收

早上8点半,位于滦平县大屯镇兴洲村的滦平新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200余台自动卷帘机同时启动作业,101座蔬菜大棚的棚顶处,原本紧紧覆盖在棚膜上的棉被一齐被缓缓卷起,场面颇为壮观。随着厚棉被掀起,阳光透过棚膜一缕缕照射进来,洒落在一片片绿叶上。10余分钟后,大棚内彻底明亮起来,一派生机盎然。

拿起几个白色的塑料筐,放进简易手推车里,63岁的马桂兰推车走进大棚,采摘西红柿。“西红柿九成熟就可以摘了,这样既方便运输,又能保证口感。”马桂兰边采摘边介绍。不远处,种植西葫芦的大棚内,她的老伴儿、65岁的朱凤龙也在忙着采收。

马桂兰夫妻俩是兴洲村村民。“过去3亩多地就种一茬玉米,一年到头土里刨食,顶多挣个2000元。”马桂兰回忆道。

近些年,村里发展大棚种植,夫妻俩便把土地流转出去,一年的租金收入有4000元。夫妻俩还应聘成为大棚管护员,月月都有工资拿。“每人每月管俩棚,基本工资3000元。我和老伴儿有余力,一共管着6个棚,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工资就能有9000元。”说起收入,马桂兰笑得格外灿烂。这几年,老两口不仅在村里建起了新房,还在县城为儿子购置了新房、买了新车。“这日子是越过越美了。”马桂兰说。

“滦平县气候温和、水资源充足,发展蔬菜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同时,距离北京、天津较近,蔬菜运输成本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大规模发展。”被选派到当地帮扶的滦平县副县长张雷介绍,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社的对口帮扶下,滦平县加大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引入大户、企业在园区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目前,全县设施蔬菜建设面积达1.1万亩,带动4000余名村民就业。

智慧农业促进提质增效

农业科技大棚种植项目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_北京农业大棚政策

几十个食用菌生产车间,一个人便可管理。轻点鼠标,即可实时远程调控车间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

这是承德润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滦平县安纯沟门镇打造的工厂化食用菌基地,也是河北省以“5G+数字化精准种植”为主题的食用菌示范园区。

登录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一一查看每个生产车间内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等信息……控制间内,春节假期值班的工作人员姜海涛正坐在电脑前实时监测每个车间的作物生长情况。“通过智能化生产和可视化管理,我们实现了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的珍稀食用菌的量产。”姜海涛介绍,公司共建成43间智慧生产车间,其中23间投产种植黑皮鸡枞菌,日产3000余斤,是目前我国北方较大的黑皮鸡枞菌基地。

“蔬菜大棚选址要求土壤肥沃、采光充足。为了提高种植效益,2020年起,我们在土壤相对贫瘠、采光条件也不好的地块上打造工厂化设施农业,引进种植黑皮鸡枞菌、猪肚菌、金耳等珍稀食用菌。”滦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吕连宝说,目前全县已建设工厂化食用菌园区6处。

珍稀食用菌种植对土壤温度、湿度等要求十分高。起初,只能通过人工控制,保持生长环境的相对稳定。“人工控制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够精准,容易导致温度忽高忽低、湿度忽大忽小,影响菌类的生长和品质。”姜海涛说,这两年,公司依据政策申请了近2000万元的涉农整合资金,对生产车间的软硬件进行了全面升级,打造了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了“5G+数字化精准种植”。

“5G升级实现了对菌类生长环境的控制更精准,生产的珍稀食用菌品质也更高。”吕连宝说,今年开始,将逐步在全县所有设施农业园区普及使用5G技术,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向智能化发展。

冷链物流送“鲜”味到市场

北京农业大棚政策_农业科技大棚种植项目_北京农业高科技大棚

下午2点,罗东洋驾驶着冷藏厢式货车到达新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包车间前。称重、包装……车间内,数百筐蔬菜已打包完毕。

清点货单,挨次装车,核实确认……270筐、重约7.5吨的新鲜蔬菜不一会儿便完成装车。“今天这车蔬菜有西红柿、土豆、螺丝椒、茄子等品种,将运往北京11家商超。”罗东洋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踩下油门,拉着满满一车蔬菜驶往北京。

先走滦阳路抵达县城,然后上京承高速直奔北京。“用不了3个小时就能到。今晚这些蔬菜就会出现在北京各大商超了。”罗东洋说。

滦平满地蔬菜鲜,如何保证这“鲜”味直达市场?

“我们鼓励几家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蔬菜冷链物流,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让滦平的新鲜蔬菜在当天就能摆上北京和天津市民的餐桌。”吕连宝说,近两年,滦平县大力支持企业新建储藏量达百吨以上的保鲜库,每新建1处即补贴全部费用的40%。

新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南角,并行排列的几座保鲜库内,百余吨马铃薯整齐摆放。“我们共建有12个保鲜库,总面积达1150平方米,可储存650吨新鲜蔬菜。”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坡介绍。

截至2022年底,滦平县已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124座。“我们将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冷链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带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吕连宝说。

齐鲁网10月15日讯(记者 赵吉信 惠民台 高丽)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滨州市,充分利用土地开阔的自然条件,大力推广大农机作业,从秋收、烘干再到秋种,一条龙的大型机械化作业,不仅省时又省力,精细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让农业生产如虎添翼。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广播《山东新闻》报道,三秋时节,在滨州市博兴县农民舒庆仙的承包地里,一种新型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正在来回穿梭,与以往的设备不同,它从田地里走一圈,就可以完成玉米摘果、剥皮、集穗、秸秆还田等多项作业。舒庆仙告诉记者,三秋时节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景象现在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机械的往来穿梭:“以前种地很费力,小车翻大车耙,这现在不用费力了,从播到种到收都是机械,人很省劲了,我这60来亩土地,两天就收完。”

盘式木片机baidu_滨州盘式干燥机销售点_盘式冷渣机

以往收获后的玉米都要在田地里、院子里进行晾晒,今年,邹平县全泉农机合作社花50多万元购进一台玉米烘干机,使收获的玉米进入烘干机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仓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滨州市邹平县全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允泉:“我们两千多亩地,有5个人在一周之内,就能完成从收获到清选、烘干整个过程。”

盘式冷渣机_滨州盘式干燥机销售点_盘式木片机baidu

不仅仅是粮食作物,滨州还在黄淮海地区率先开展棉花农机农艺技术融合试验,使棉花从良种选育、机械播种、田间管理再到棉花采收都按照农机农艺融合要求进行。为此,滨州市建起了十个成方连片的农业部机采棉示范区,市财政专门拿出400万元的财政资金,在升级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再增加采棉机的补贴比例,最高达30万元。滨州市无棣县农机局副局长孙明星:“现在已经全部全程实现机械化。通过示范区带动,全县今年实现机采棉播种面积是三万六千亩。”

滨州盘式干燥机销售点_盘式木片机baidu_盘式冷渣机

据了解,这几年,滨州市共争取到各级农机补贴资金有4.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5亿元,全市的农机总动力达到59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全城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88%。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1-,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