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的高度是多少?
185米高。。。。。。。。。。三峡大坝为何要“长”到185米记者 邹汉青 刘钧 王成琛今天,三峡大坝将全线“长”到185米高程。不过,专家告诉我们,185米其实并非三峡大坝的实际高度,而是以长江吴淞口海拔高度为参照物的相对高度。 长江委三峡工程代表局高级工程师陈磊说,三峡大坝的最大坝高为181米,是从水下地基至坝顶的实际高度。大坝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投资额、防洪效益、发电能力、通航能力、库区淹没面积及移民搬迁量等。 为何三峡大坝决定要建到185米高程,而不是195米、175米或其他高程呢?陈磊说,建坝之前设计有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供选择,低坝方案坝高160米,正常蓄...全部
185米高。。。。。。。。。。三峡大坝为何要“长”到185米记者 邹汉青 刘钧 王成琛今天,三峡大坝将全线“长”到185米高程。不过,专家告诉我们,185米其实并非三峡大坝的实际高度,而是以长江吴淞口海拔高度为参照物的相对高度。
长江委三峡工程代表局高级工程师陈磊说,三峡大坝的最大坝高为181米,是从水下地基至坝顶的实际高度。大坝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投资额、防洪效益、发电能力、通航能力、库区淹没面积及移民搬迁量等。
为何三峡大坝决定要建到185米高程,而不是195米、175米或其他高程呢?陈磊说,建坝之前设计有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供选择,低坝方案坝高160米,正常蓄水水位150米,淹没库区面积较小,移民量也较少,但防洪效益稍弱,且回水到不了重庆港,对通航条件提高不大,故舍弃;高坝方案设计蓄水水位200米,坝高超过200米,防洪、发电、通航三个效益均最大,但坝上游淹没面积和移民量、工程投资量也大增。
经综合权衡比较各种方案,最后确定了185米高程的建坝方案,既保证了较好的防洪效益,又兼顾了发电、通航效益,也使工程建设投资和移民搬迁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据了解,175米是三峡大坝长期蓄水的正常设计水位,当长江遭遇万年一遇的洪水时,坝区短期内可超设计标准蓄水至180。
图①:4月10日,巫山县港口码头,游客准备登上豪华游轮前往长江三峡旅游。通讯员 冉宾雁 摄/视觉重庆
图②:桃花掩映下的壮美三峡。(奉节县文化旅游委供图)
图③:云阳环湖绿道月光草坪。(云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滴、滴、滴……”日前,在朝天门码头,伴随着汽笛声,“世纪绿洲”号游轮正式扬帆启航,开启它三峡游的首航之旅。该游轮耗资3亿元全新打造,执行重庆——宜昌经典航线,也是长江上独具特色的环保节能、低碳人文、高科技豪华游轮。
疫情三年,长江游轮旅游受到较大影响。但是重庆船企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下水升级版游轮,不仅展现了我市旅游的强大韧劲,更为三峡游增添了新活力。因此,它也被业界誉为“驶往春天的游轮”。
三峡游是重庆旅游的一张王牌。今年第一季度,巫山、巫溪、奉节等地游客接待量呈两位数激增,复航的三峡游轮平均负载率达77.42%,较2019年同期上涨21.96个百分点。经历“朝辞”的璀璨、“告别”的透支、“归来”的艰难,三峡游正式上线全新“升级版”。
游轮游火热 再现“一票难求”
荡漾万州平湖、极目三峡之巅、穿越世界夔门、辞别巫山神女……有幸搭乘“世纪绿洲”号游轮首航航次,来自广州的游客李欣满是兴奋。
“远山如黛,近水微澜;高山仰止、万物成巳……不夸张地说,三峡游满足了游客对文旅的一切期待!”李欣称,自己仰慕三峡已久,但一直未能成行,此次得知新船开航,便挤出时间,终于实现了心心念念的三峡之旅。
整趟行程下来,让她获得感满满,她决定等时机合适,还要带父母来“二刷”。
来自重庆邮轮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长江三峡游轮共计发船575艘次,共计完成客运量14.42万人,为2019年同期的116.57%;游轮平均负载率为77.42%,较2019年同期上涨21.9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长江三峡游轮共计发船451艘次,共计完成客运量12.56万人,为2019年同期的133.93%;游轮平均负载率为81.54%,较2019年同期上涨21个百分点。
“我们公司有5艘豪华游轮,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营,客房平均入住率超过90%,超过疫情前。其中,五一假期,部分航次的船票已经一票难求。”冠达控股集团副总裁、冠达世纪游轮总裁陈伟称。
不仅游轮游火热,来自三峡沿江区县的文旅大数据也显示,游客接待量、旅游数据同比均呈两位数增长。如今年一季度,奉节接待游客567.88万人次,同比陡增49.97%,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23.89亿元,同比陡增75.82%;巫山接待游客530.3万人次,同比增长35.32%,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27.65亿元,同比增长46.76%。
三峡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上线“升级版” 市场持续升温
欲知江河之壮美,必到长江;欲览长江之俊逸,必游三峡……长江三峡,可谓典藏了世界绝美的山水画廊。
据统计,目前,三峡区域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156家,其中5A级景区8家,4A级景区64家,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等于一体,巫咸文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考古文化等灿烂多姿。
但言及长江三峡旅游,我市文旅界人士可谓“情感复杂”:它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首批推向世界的风景名胜,与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齐肩,鬼斧神工的峡谷风光、5000年巫咸文化,引无数文人墨客尽折腰;它又曾是重庆文旅的一个隐痛点,甚至被贴上“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标签……
它经历了“朝辞”的璀璨。天下诗人皆入蜀,行至三峡必有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堪称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范例;杜甫的组诗《夔州歌十绝句》,为后世奠定了山水诗的美学基础……
它经历了“告别”的透支。上世纪90年代,伴随三峡工程的兴建,“告别三峡游”“绝版三峡游”推出,短时间虽世界眼球聚焦于此,游船加班加点也“运不完人”,却透支了此后的发展。
它经历了“归来”的艰难。三峡成库后,重庆文旅有识之士虽喊出了“归来”的口号,但交通掣肘、结构单一、产品雷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三峡沿线区县文旅行业的发展,让这一世界级资源“困在深闺”。
近年来,我市在唱响长江之歌的号角中,加快构建起“快进慢游”体系,巫山机场建成投用、郑渝高铁贯通,大三峡“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形成。
巫山推动旅游业由“看风景”向“品文化”转变:抢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以小三峡·小小三峡、巫峡·神女等核心景区为支撑,构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核心区;以巫山云雨康养旅游度假区为引擎,构建高品质国际康养度假区;以城市“两江四岸”、神女文化等为依托,构建高峡平湖山水文化名城;以大溪文化、巫文化等为本底,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进而加快建设起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奉节从做靓“三峡门户”、做优“三峡之巅”、做强“三峡原乡”三个方面发力,以“1”个计划(实施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个目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2”个示范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张牌(三峡牌、生态牌、人文牌)、“8”大行动(品牌创建、节会营销、项目提速、招商引资、公共服务、产业增效、优化环境、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此外,巫溪、云阳、万州等重庆库区区县同样高招频出,推动了三峡旅游发展。
伴随三峡里·竹枝村、下庄、三峡之巅、万州平湖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建成投用,完美彰显“诗与远方”的“升级版”三峡游逐渐呈现在游客面前。
走上“深融” 释放澎湃动力
层层黄桃花尽开,芳香四溢绕山间。
近日,首届三峡黄桃花节暨农文旅融合改革现场会活动在奉节举行。活动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突出改革求变,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驱动,找准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和经济纽带的融合点,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乡土文化为灵魂,不断把文化做靓、把产品做精、把品质做高、把市场做大,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巫山不仅举办了第五届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还举办了第五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用“生态”与“人文”的牵手,进一步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拓宽文旅消费路径。其李花节启幕以来,游客接待量比2019年高峰时增长17%,上升势头十分明显。
“‘+农业+工业+科技+交通+城建……’走向‘深融’,是文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我市还将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纽带,建设三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江古人类文化展示园、三峡古建文化展示园,以及围绕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特色公园等建设,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样板。
提升打造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出一批主题突出、吸引力强的精品旅游景区,做优“水上巴士”,打造“水上为主、水陆结合,干流为主、干支结合”的特色游轮游船产品体系。
培育打造三峡游轮旅游线路、峡谷地质奇观旅游线路、大巴山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山水田园风光旅游线路,串联三峡沿线美丽乡村、精品景区、旅游度假区,开发空水联程、铁水联程等多元化新线路产品体系,增强互动式、沉浸式体验。
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创园区、基地、街区、小镇和艺术之乡,保护传承诗歌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文化、神女文化、大溪文化等,让三峡文化“火起来”、非遗“活起来”、乡村游“热起来”。
加强长江黄金水道、高铁、高速公路、机场互联互通,构建便捷化、立体化、畅通化的旅游交通体系,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变“分散策划、各自用力”为“整体策划、整合推广”,共打“三峡牌”,共唱“三峡戏”,共续“三峡情”,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三峡旅游魅力等,进一步推动三峡旅游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落实三峡大学与兴发集团的第二届科技论坛成果,助力兴发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7月3日,三峡大学——兴发集团第三届科技论坛在兴发集团召开。
三峡大学副校长黄应平出席论坛,科学技术处、研究生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水利与环境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部门负责人及科研团队代表一行30余人参加了活动。本次论坛由兴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易行国主持。
三峡大学代表团参观了刚建成的兴发集团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主要由7栋研发楼、1栋实验楼、1栋综合楼及相关配套设施组成。该中心为宜昌聚集高科技研发人才,拓展研发队伍,创建全国一流水平的有机硅、电子新材料研发基地、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了关键支撑平台。
本次论坛共有12个专题报告。兴发集团有关人员介绍了集团“十三五”总结和“十四五”规划、电子化学品技术研发、有机硅材料技术、绿色除草剂技术、磷化工技术、磷矿梯级利用技术等情况 。
三峡大学李东升教授、杨昌英教授、陈述副教授分别汇报了学院整体专业与科学研究情况以及与兴发企业需求的相关性,田海林博士、周昌林博士、黄绪泉博士分别做了题为《草甘膦废水资源化转化》《甲基三氯硅烷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光扩散剂应用进展》《磷石膏高掺量利用技术及进展》的专题汇报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题报告完毕后,双方技术与管理人员围绕技术对接、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分三组进行交流讨论。三峡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水利与环境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合作共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及文化教育基地”、订单式培养专业相关本科生、专业型硕士生、合作开设新的学会组织、共同建设湖北三峡(东山)实验室、继续深入和扩大科研项目合作内容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闭幕式上,黄应平强调,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创新主体,具有各自实施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双方都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峡大学将一如既往地将自身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好校企产学研合作大文章,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三峡大学应有的新的更大贡献。(通讯员:三峡大学谢云珍)